召集人:刘玉孝
兰州大学引力与拓扑场论研究方向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段一士教授等关于弯曲时空中Dirac方程和广义相对论中守恒定律的研究工作。该方向有现共有固定研究人员 9 人(其中包括两名国家级人才):教授3人(刘玉孝、王永强、魏少文),副教授4人(任继荣、杨捷、赵力、Morgan Le Delliou),青年研究员2人(张玉鹏、郭文帝)。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维时空引力、黑洞物理、全息原理、引力波与宇宙学、拓扑场论等。近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刘玉孝等给出了额外维与膜世界中引力和各种物质场的局域化及质量谱,提出了结合高维时空中引力波的捷径效应和双中子星产生的引力波和电磁体的观测数据来检验额外维的新方法;
(2)魏少文与刘玉孝提出了黑洞的微观结构与“黑洞分子”假说,揭示了黑洞微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了黑洞系统存在三相点等丰富的相结构;
(3)王永强与合作者发现高温超导中各种有序态与超导态之间的复杂交织结构(引力全息对偶的应用);
(4)王永强与刘玉孝发现最一般的带电旋转黑洞在近极端条件下存在隐藏的共形对称性。
相关成果发表在PRL、RRD、JHEP、Science Bulletin 、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得到了霍金教授等同行的评价、引用或跟进。
目前,兰州大学已形成了以强子物理与重味物理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团队。理论团队成员包括:张肇西院士、刘翔教授、于福升教授、刘占伟副教授、孙志峰副教授、李峰青年研究员和罗肆强博士(再站博士后)。实验团队成员包括:王雄飞青年研究员、李培荣青年研究员、肖栋青年研究员,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兰州大学粒子物理研究团队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是活跃在强子物理与重味物理研究前沿的一支重要的国内力量。
团队成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1) 作为当前强子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前沿方向,新强子态的物理研究是国际上竞争异常激烈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该团队一直在追踪和关注有关新强子态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对各种唯象模型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该团队就国际各大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一系列新强子态,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唯象学研究,做出了一系列让国内外同行关注的前沿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工作对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BESII实验和BESIII实验、美国SLAC国家技术器实验室BABAR实验、日本KEK实验室的Belle实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和DØ实验、LHCb实验和COMPASS实验等)中的强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2) 2009年,兰州大学申请加入了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为兰州大学粒子物理实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ESIII实验是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BESIII探测器进行tau-粲能区的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近年来,兰州大学的高能物理实验成员基于BESIII实验,围绕奇异超子对产生衰变、奇异超子衰变中对称性破坏、粲重子分支比精确测量、奇特强子态寻找等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对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围绕和非围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实验成果。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和完善强子物理的相关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信息和证据。其中部分实验成果被国际权威的粒子数据组广泛地引用,成为粒子数据组强子物理领域重要的实验结果。
该团队在学术交流方面非常活跃。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此外,团队成员也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该团队于2018年发起并举办了“第一届强子与重味物理理论与实验联合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两届,搭建起了国内从事强子与重味物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同行见的的交流平台。该团队每年招收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博士后招聘常年开放,也欢迎国内外的访问学者来访。
召集人:安钧鸿
量子科技开辟了利用微观系统量子效应实现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天地,作为量子科技的主要范畴,量子精密测量是探索利用以量子纠缠和量子压缩为代表的量子资源实现超越经典测量精度极限的新兴科学,它为未来变革性时频系统、弱场探测、雷达成像和导航定位等技术从基础原理角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但微观系统普遍存在的退相干严重地阻碍了量子精密测量的实现和应用,因此如何认识并如何控制退相干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以周期性驱动为核心的Floquet工程已成为多功能的量子调控手段,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Floquet工程所产生的新型量子物态—时间晶体也为我们探索新型量子物态并探索其在量子精密测量中的应用提供了物理基础。该方向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人:教授3人(安钧鸿、谭磊、吴威),研究员1人(应祖建),青年研究员2人(白思远、贾伟)。
本方向拟研究:以冷原子和量子光为探针,开展量子陀螺仪、量子磁力计和量子雷达等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建立超越经典散粒噪声极限的弱角速度、弱磁场和测距与成像方案;建立退相干的普适抑制策略,为现实条件下抗噪声的量子精密测量实现提供理论基础;探索Floquet工程诱导的具有较长量子相干时间的新奇物态在量子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凝聚态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宏观和微观性质的科学,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固体和液体,传统上以分析它们的结构以及输运性质为主。近些年、拓扑物态以及由相互作用导致的演生现象是凝聚态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兰州大学的凝聚态物理研究有6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杨正先生为主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磁学研究,并在兰州大学建立磁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兰州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已经开展了包括磁学在内的多个方向的研究,它们主要包括: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高温超导、量子磁性、自旋电子学、第一性原理计算、张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以及应用。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1)2004-2006年在PRL 上发表《Anderson杂质系统的Fano共振》(2004)、《高温超导铜氧化物的超流响应》(2005)和《磁电耦合的微观机制 》(PRB 2006 引用111次;PRB 2007引用110次)等;
(2)2008年房铁峰等人发表《自旋-轨道耦合量子点的Kondo效应》(PRL ),2010年贾成龙等人在PRL 上发表《Kondo晶格的反铁磁相变》;
(3)2013年召开全国磁性理论会议。2013年《石墨烯的Kondo效应》(NJP 2013)是年度研究的亮点;陶琨等人也发表了《单个自旋的STM控制》(PRL 2011);
(4)2015年,承办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应祖建、罗洪刚等人发表了《各向异性量子拉比模型的相图》(PRL 2017);
(5)2018年,贾成龙等人发表《自旋动力学的电场调控》(PRB(R))。罗洪刚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混合量子系统:量子多体问题的构筑单元(2018);钟寅评为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 for New Journal of Physics in 2018;
(6)2019年,贾成龙等人发表Twisted-magnon的拓扑性质及其应用 (Nature Communication)实现了自旋波信息输运的高效率精确控制。
该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3人:教授6人(罗洪刚、赵继泽、贾成龙、陆汉涛、陈曦、程晨),副教授3人(徐灿、钟寅、王云华),青年研究员4人(李振华、么志远、陈川、王振九)。
召集人 黄亮
计算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2010年黄亮教授、吴枝喜教授加入,形成稳定研究团队。现共有固定研究人员8人:教授4人(黄亮、吴枝喜、徐洪亚、关剑月),副教授1人(俞连春),青年研究员3人(董家奇、王宜森、冯梅)。主要有经典复杂系统和量子复杂系统两块研究内容。
非线性与复杂性研究——结构、动力学与功能的耦合:非线性与复杂性研究在兰州大学理论物理方向具有30多年的历史。早在1980年代中期,顾雁老师(现在中国科技大学)就在兰州大学开创了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对兰州大学非线性方向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之后在1990年代,顾雁、汪映海、赵鸿、王矫、严洁、高亮、蔡璟等对于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处于国内研究前列。杨孔庆、汪映海、罗洪刚、杨磊、朱振刚、陈旭荣、石玉仁、邹卫东、汪浩等在非线性方程的解析解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2000年前后,赵鸿、陈勇、俞连春等对于神经网络动力学开展了创造性研究;同时赵鸿、杨磊、李海滨、张勇等人在低维热传导问题做了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工作。2002年起,汪映海教授、杨孔庆教授分别带领小组成员如许新建、吴枝喜、黄亮、黄子罡、关剑月、王圣军等对针对复杂性科学前沿,对复杂网络结构、动力学与功能的相互依赖与耦合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有复杂结构上的传播动力学、种群扩张与合作演化、计算神经科学与脑疾病、生物物理等,主要人员有吴枝喜、杨靖、关剑月、俞连春、冯梅。
复杂量子系统——量子与统计交叉领域的基本问题:国内量子混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徐躬耦、顾雁等老一辈学者做了开创性工作。上世纪90年代,杨孔庆教授带领罗洪刚、罗炎、陈旭荣、高强、柳飞、陈江等在几何量子化与非线性物理的结合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并带领罗明秋、王明远、陈旭荣等研究复杂介质中的波动问题,并将其应用到地球物理勘探中。黄亮教授2010年回国在兰大组建研究团队,2012年兰州大学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阿伯丁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与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开展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举办量子混沌国际研讨会,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相对论性量子混沌、光子晶体与量子混沌、动力学与微纳系统、经典与量子热化、颗粒物质与统计物理基本问题,主要人员有黄亮、徐洪亚、王宜森、董家奇。
研究所主页:https://icpcs.lzu.edu.cn/index.html
近期研究进展:
经典量子对应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基本问题。对于经典可积系统,可以通过量子化条件得到对应量子系统的能级。那么不可积系统呢?Einstein在1917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以及经典混沌系统对应的量子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人们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量子混沌这一交叉研究领域。
相对论性量子混沌主要考察量子混沌的研究能否扩展到相对论性量子系统中去。尽管相对论性量子系统的一些属性没有经典对应,但当其经典轨道行为发生改变时,相对论性量子系统的很多特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Berry等最早在1987年研究了二维零质量狄拉克弹球。由于相对论性量子系统所独有的特征,如内禀自旋、Klein隧穿、零质量时线性的能量-动量关系、非零质量时特殊的相位效应,这些研究揭示了很多奇特的现象,并提出了基于狄拉克材料的可能器件应用。
最近,兰州大学的黄亮教授与合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来颖诚教授就此课题撰写并发表了综述文章。在本综述中,作者简洁的介绍了相对论性量子混沌,回顾了这个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进展,阐述了主要的思路和脉络,澄清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此外,文章对量子混沌其他方面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简要回顾,方便读者快速把握相关内容。